許多人在泡湯時曾經歷過「突然站起來頭暈目眩」或「泡著泡著就覺得喘不過氣」,其實這不是單一個案,而是溫泉對身體循環與神經調節影響的自然反應之一。不過,若頻繁發生或伴隨不適感,就要警覺是否有錯誤泡湯習慣或潛在健康問題。以下整理出常見的 5 大頭暈原因,並附上預防與舒緩建議,讓妳泡湯更安心
原因一:體位性低血壓
長時間浸泡在熱水中,血管擴張、血壓下降,一旦突然站起,血液來不及回流腦部,就會出現「站起來頭昏眼花」的情況。
預防方法:
-
泡湯時間控制在 10~15 分鐘
-
起身時採用緩慢動作,先坐再站
-
可先在池邊靜坐 1 分鐘後再行動
原因二:過熱導致中樞神經疲乏
高溫環境會讓交感神經長時間興奮,導致疲乏、心跳加快甚至輕微脫水,出現暈眩、悶熱、煩躁感。
預防方法:
-
避免水溫超過 41°C
-
泡湯前後補充水分,避免脫水
-
若感覺不適立即起身並至陰涼處休息
原因三:空腹或過飽泡湯
泡湯會影響血糖與消化系統調節。空腹會導致低血糖,過飽則會讓消化道與血流爭奪資源,導致供血不足。
預防方法:
-
泡湯前 1 小時進食少量易消化的食物
-
避免大吃大喝後立即泡湯
原因四:泡湯姿勢不當或水壓過高
深池或全身浸泡易讓胸腔與下肢壓力改變,影響呼吸與循環,引發頭暈或心悸。
預防方法:
-
初次泡湯建議採半身浴,胸口以上不入水
-
保持上半身挺直、避免過度蜷縮
原因五:本身有心血管、自律神經或貧血體質
若本身有低血壓、貧血、心律不整等狀況,泡湯時的環境變化容易誘發頭暈甚至昏厥。
預防方法:
-
泡湯前請諮詢醫師評估安全性
-
全程有人陪同,避免單獨泡湯
-
身體不適時立刻離開溫泉區
舒緩頭暈的應對方式
-
第一時間平坐或躺下,避免跌倒
-
補充水分與電解質,如溫水、運動飲料
-
深呼吸穩定節奏,幫助中樞神經回穩
-
若 10 分鐘內無改善或伴有胸悶、視線模糊,應立即就醫

0 評論們